中国有句俗话,曰吃饭穿衣量家当。意思是说,当你制定自己或家庭的生活标准时,首先要点一点自家的钱盒或存折。
近年走的地方多了点儿,有了点儿新发现,觉得这句俗话改一下更有针对性:做饭裁衣量家当,换成对社会的供方即产方、售方而言。这新俗语意思是说,当你产家、商家制定产品、商品的数量、档次标准时,首先要看清消费者的腰包是鼓的还是瘪的,然后,再确定做什么标准的饭、裁什么档次的衣去生产、销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笔者曾见如此的实践:一处很穷的县级小市里,紧紧挨着有五家超万米的大商厦!自然,购物环境是好了:顾客还没售货员多。笔者读报得知:国家建设部官员说,现在积压的建成和在建的写字楼之类的办公用房,15年才能卖出去,如果不出现滞销的话。大城市的老百姓望着那开张志喜的花篮还未干枯就已经倒闭了的豪华商厦和那门庭冷落车马稀的高档饭店说,用这些盖闲房的钱给老百姓盖点康居好不好!
像这样不量家当的实践,在我国可说是人人能见、随处可见。做饭裁衣,不看这个家当,还不栽跟头?
行文至此,又想起了邓拓。他若在世,会不会再写个《一个鸡蛋的家当》的续篇?